心主神志脑主神明 心主神和脑主神
1106535327的这位兄弟,您好!所谓“心为君主之官”是《黄帝内经》所言,且五脏均有相应的“官”称。在唐以前,历代医书中均有“重五藏(脏)”的特征。至宋以后才对六府(腑)详论。随着西医学的传入,中医的传统学说有了较大的变化,尤清·王清任提出“脑髓说”的学说后,追随者不乏其人。
“心主血脉”,“心主神明”,这是中医的传统学说。那么曾经有“脑主神明”的提法,但这只是停留在“器”的层面,是“形而下学”的,从学说言脑应归心、肾所主。从物质层面言,心主血脉,是肺朝百脉、脾生血统血、肝藏血、肾藏精,精血互生的大统;从灵魂层面言,心藏神,是肺魄、脾意、肝魂、肾志的基础。中医讲“脑为奇恒之府”、“脑为髓海”,而肾主骨生髓,故脑为肾所主,在临床上治疗记忆力减退、反应呆滞等疾病时,常酌情配伍补肾的药物效果常显。
记得大学本科时有位同学问我这样壹个难题:“当人体因感染而发烧时,何故总是脑发热而不是心发热?”其实这个难题一点也不难。的确,无论大家身体的任意部位受到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后,(对体质较好者来说)其最明显的症状是发热,甚至是高热。之因此出现如此表现,中医学说(取象比类地)言头在外为表,且又为诸阳之会,正邪交争反映在表,故发热较著(同时伴见身热)。当机体一旦阳热亢盛时、则会在外表表现为发热的症状,而不独心也。有人又会问:“对于脑血管疾病能单纯地治心、肾吗?”这又回到了“形而下”的层面上了。反问:“发烧就一定是感染吗?”脑血管虽病在脑,表现为诸多功能的障碍。可是中医以“四外踹内、见微知著、知常达变”的方法来诊察疾病,其目的是整合阴阳,调和气血。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使心主血的大统功能得以正常的实现。也就是说五脏六腑、四肢九窍、经络百骸的功能之因此得以正常行使,是和阴阳的调和、气血的调畅密不可分的,其基础在心,这就是“五脏一体观”,这就是心为君主大统的道理。
关于 心脏和大脑的难题
脑作为人体最精细的仪器,藏在大家的头部,却处在大家人体顶尖的部位,被称为“元神之府”,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的地方,甚至在一些导引术上,被称为昆仑、天谷,大家都了解,大脑的影响格外重要,身为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其中一个,掌控着大家的灵魂觉悟,主宰生活规律的一切活动主题,然而它的功能比你想象中更加的强大。
在中医学里,脑被称为髓海,脑是大家体内精髓汇集而成的,跟大家全身的精微物质有关,因此《黄帝内经》中说,大家全身的精髓,都归属于脑。脑作为人体的奇恒之腑其中一个,似脏非脏,似腑非腑,储藏着人体的阴精。
头是大家体内全部阳气汇集的地方,作为大家一身的“主宰”,也是清窍所在的地方,人体内的经脉气血都会汇集在头部,因此说头是“诸阳之会”。脑作为人身体的大主,全部的经脉脏腑,都听从它的指令,大家平时的感觉运动,记忆姿势的积累,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应对反应,都受到大脑的“掌控”。
1.主宰生活活动主题
脑可以主宰生活的活动主题,作为生活的枢纽机器,主宰着大家生活的一切运动。在中医上认为,元神的控制受到大脑的掌控,元神藏在大家的大脑之中,其实主要是由于,水谷津液化生为精,精髓化成脑髓,脑髓化生成大家所说的元神。元神完好存在,则大家的生活活动主题不受到影响,元神不存在,人就会受到影响,甚至亡。因此李时珍说,脑作为元神之府,不可以受到损伤,如果大脑受损,大家的生活活动主题也会受到威胁。
2.主灵魂觉悟
脑掌控灵魂觉悟活动主题,人的灵魂觉悟,包括思考的转变和情志活动主题等,对外的事物做出客观的反应。中医认为,心是思考活动主题的主要器官,然而也认识到,大家对记忆的认识不只是在心脏,而更多的是在大家的头脑,因此说,脑中藏有元神,心脏含有识神。正如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所说,“元神者,藏于脑,无思无虑。识神者,发于心,有思有虑。”
脑“为一身之宗,百神之会”,具有灵魂、觉悟、思考等功能。脑主灵魂活动主题正常,则大家的灵魂饱满,思考灵敏,记忆力强,语言清晰,否则,就是灵魂觉悟出现了难题。
3.主感觉运动
大家的眼鼻口耳都在头面,因此大家的视觉、听觉、语言,都和大脑存在重要的联系。脑为元神之府,统领大家的四肢,和肢体的运动紧密相关,脑髓充盛,则大家的肢体轻健有力,否则功能异常,无论是虚实,都会表现出听觉的障碍、看物品不清楚、感觉异样、运动失常等。
这篇文章小编将由“金兰中医学社”新媒体独家出品,来源于网络。作者周浅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、复制
“头者,精明之府”,王绵之治疗脑病用药特征
心脏和大脑是相通的,心脑相通
喜怒哀乐是心的感受,心主神,心痛,心碎,开心,疼的是心,也伤脑,遇到难事烦心的事,会说头痛,伤脑筋.
心是君主之官,五脏六腑之大主,神明之所出,灵魂之所舍,把人的灵魂觉悟和思考活动主题统归于心,称之曰“心藏神”。
神分为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五种不同的表现,分别归属于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肾五脏,
心主神志,虽然五脏皆藏神,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影响的。肝主疏泄,又主谋虑,调节灵魂情志:肾藏精,精生髓,髓聚于脑,故脑的生理和肾的关系尤为密切。肾精充盈,髓海得养,脑的发育健全,则精力充沛,耳聪目明,思考敏捷,动作灵巧。若肾精亏少,髓海失养,脑髓不足,可见头晕、健忘、耳鸣。甚则记忆减退、思考迟钝等症。
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,五脏功能旺盛,精髓充盈,清阳升发,窍系通畅,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。
心脑相通:“心脑息息相通,其神明自湛然长醒”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,痫痉癫狂门》)。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,血肉之心即心脏。“神明之心……主宰万事万物,虚灵不昧”(《医学入门·脏腑》),实质为脑。心主神明,脑为元神之腑;心主血,上供于脑,血足则脑髓充盈:故心和脑相通。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,或心脑同治。
何故中医 大脑的方面的很少,只是一句“心主神明”,而大脑貌似是人体器官最复杂最重要的壹个,即便是现
国医大师王绵之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、中医教学家。王绵之精研经旨,注重操作,在70年的临床生涯中,始终在“悟”字上下功夫。这篇文章小编将所述的脑病不是一般的功能性脑病,如头痛、头晕,而是指西医诊断明确、目前尚没有好的治疗方式的疾病,如脑梗、脑出血后遗症、多发性硬化、视神经脊髓炎、脑肿瘤、帕金森病、癫痫、运动神经元病、橄榄桥小脑萎缩、脑外伤后遗症、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等等,王绵之对这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,笔者侍诊进修,体会拓展资料如下。
对脑结构、生理、病理的认识
王绵之认为,在结构上:脑为髓海。《灵枢·经脉》指出:“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脑髓生”。肾主骨生髓,髓汇于脑为髓海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云:“诸髓者,皆属于脑。”因此,脑由肾所生之髓汇聚而成。同时,脑靠五脏六腑精气上注充养才能完成生理功能,如《灵枢·大惑论》云: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。”将视觉的生成、变化和脑紧密联系起来,脑之精源于五脏六腑。故脑为元神之府,需要气、血的滋养。气血充足,神清目明;脑也离不开髓之充养,《灵枢·海论》云:“髓海有余,则轻劲多力,自过其度。” 王绵之认为,虽然在《黄帝内经》时代没有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,直至明代李时珍、清代王清任才提出脑是灵性、记性所在,然而在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中记载“头者,精明之府”,精明二字指出元神的功能,因此在中医学中,心脑同主神明。病理上,由于髓海不足、气血不荣,使元神失养而出现各种症状,《灵枢·海论》中记载有“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,胫酸眩冒,目无所见,懈怠安卧”等,均是说明脑失所养而出现的各种症状。
脑藏元神,为清虚之地,元神依靠精、气、血充养。脑怕寒怕热,寒则伤髓易头痛,热则扰神便神昏;寒从何来,《素问·奇病论》指出:“有所犯大寒,内至骨髓。”热从内生,或大怒血瘀,心肝火炎,或阳明腑实,邪热内干神明;后世温病学中浊邪害清,清窍被蒙,多见于痰湿、痰热、湿热;瘀血阻于脑络,气血失养,易致头痛头晕。肝之疏泄助脾之升清以荣脑,然疏泄太过则肝阳上亢,每可挟痰化风,内乱起矣。王绵之认为,脑病的病机特征为易虚易实,虚证多系精、气、血不足,实证多表现为痰、火、血瘀、阳亢;从脏腑关系而言,虚多和肾脾有关,实则和心肝胃关系密切。
治疗用药特色
常用补肾益气、养血活血、理气化痰等治法
补肾常用生地黄、熟地黄、怀牛膝、肉苁蓉、炒杜仲、桑寄生、天冬、麦冬、枸杞子、鹿角霜、鹿角胶等,平补温补,补而不燥,盖肾是水火之脏,两水涵一火,虽曰水火之宅,实偏阴,因此即是补肾阴药物也是偏温,旨在燮理阴阳水火之关系,但温药补肾易挑动命门相火,故常配牡丹皮防止相火上炎,用砂仁防止熟地黄等补肾碍胃,影响脾胃运化。
补气用四君,四君健脾益气,王绵之尤其喜用生黄芪,盖生黄芪补而升,补脾肺之气,有升清荣脑之意,常配川芎等。川芎为血中气药,“上行巅顶,下达血海”,此处取其上行的特征,两药相合有补气行气活血的影响,使脑气之虚得补,脑络之郁能达,气血运行通畅,脑之元神得养;然升清切忌过度,过度每致化火助阳生风,血压高者、阳热体质者不宜,如欲运用,可配合怀牛膝补益肝肾,活血化瘀,引血引火下行,磁石重镇补肾益精,两药既补肝肾治脑髓之虚,又利用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、川芎升发太过。四药结合,气血精兼补,气行血活,脑之元神天然恢复正常功能,这是王绵之治疗脑病的深邃想法所在,是他组方配伍的神来之笔。
活血养血用桃红四物汤,补活兼顾,或结合丹参,内寓四物之功、心脑并调之意。当然,生地黄配熟地黄、赤芍配白芍、桃仁配红花是王绵之临证喜用的配伍药对。
重镇之品,针对肝阳而设,如生石决明、生龙骨、生牡蛎、生龙齿、珍珠母、磁石、代赭石、炙龟甲,虽然均有潜阳影响,运用时也有讲究,生石决明兼清肝明目通便,生龙骨、生牡蛎、珍珠母兼安神宁心,磁石兼补肾填精。赭石、龟甲、龙齿也是重镇之药。王绵之指出:“赭石是阳明经的药,是冲脉的药。冲为血海,因此凡是气血上涌者,用赭石治是个好药,比磁石好些,但它是阳明经的药、肝经的药,是镇而不补”。实际临床上,“龙骨、牡蛎影响太缓,如果作为镇肝息风来用,头胀痛得最牛,有中风先兆的时候,用龙齿和生石决明更好”。这是王绵之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。
清肝息风药用天麻、钩藤等,王绵之的处方用量相对小,一般天麻3g,钩藤6g,老师认为,如大量运用,这些熄风药性外散,有助风之嫌疑。对于如川芎、羌活等辛温香燥的升散药物,即祛外风药物,运用时一定要量小,同时要配性凉沉降之品来牵制,达到升降有制,以免升散助阳,伤津动风。
不同脑病用药不尽相同
治脑瘤,在活血的同时,注重化痰,盖痰瘀是瘤之本。化痰喜用二陈汤、涤痰汤,石菖蒲配生蒲黄是王绵之治疗脑瘤的典范药对,石菖蒲豁痰开窍,生蒲黄活血化瘀,两药合用,痰瘀并治;痰瘀胶结还常配虫类通络,如全蝎、僵蚕、地龙,利用虫类走窜,剔络透邪外出。
对于多发性硬化、炎性脱髓鞘病,注重补肾,盖肾主骨生髓,髓灌于脊柱为脊髓、上汇于脑为髓海。补肾切忌蛮补,主张少火生气,阴中求阳,阳中求阴,切忌蛮补而动命门相火。如熟地黄、山萸肉、制首乌、天麦冬、五味子等。多发性硬化反复发作后,髓鞘不断损伤,无法修复,运动功能受限而无力行走,王绵之将之归入“痿证”范畴,在补肾同时,也兼顾调治阳明气血。
老年帕金森病、小脑共济失调者补益肝肾之阴为要,常用生地黄、熟地黄、天冬、麦冬、玄参、生龙骨、生牡蛎、炙龟甲等,有滋阴息风之意。
运动神经元病,肢体肌肉、舌体痿软萎缩,精血大亏,在补元气基础上,每用鹿角霜、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,补益精血。补气以健脾为主,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后天之本,主四肢肌肉,四肢肌肉无力,健脾为要。
对于癫痫病,多责之肝责之痰。儿童癫痫脾虚痰湿为多,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意出入;阴血不足,肝体失养,肝阳化风者,用生地黄、白芍、当归、石斛、白菊花养肝,以生石决明、磁石、夏枯草清肝平肝,以天麻、地龙通络息风。
脑血管病包括脑梗、脑出血,急性期后血瘀,其共同的病理特征,在辨证的前提下,加强活血化瘀,甚至用破血逐瘀药,如土鳖虫、水蛭等。王绵之认为,离经之血即是瘀血,因此脑出血治疗也要活血化瘀,而且要早,但血液的运行必须靠气之推动,气足则血行,因此往往补气活血并用。这一治法对脑外伤也适用。王绵之指出:“偏瘫在左侧比右侧容易好,下边(下半身)的症状比上边(上半身)恢复得快,如果是手屈而不伸,更不好治”。诚是经验之谈,今天验之临床仍然适用。
对于如头痛、头晕、麻木、颤抖、抽搐等神经体系疾病常见的症状,予辨证治疗,如头痛、头晕,早晨起床时明显,稍活动主题后减轻,但继之又加重,王绵之认为,此系气虚所致,由于方醒之时清气未升,清窍失荣,头痛头晕表现明显,活动主题后清气上升荣脑,故头晕头痛减轻,但劳则气耗,继续活动主题气虚愈明显,头痛头晕又加重,因此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。麻木乃营卫之行失常,肌肤失养所致,王绵之常用桂枝汤出入调和营卫,桂枝用量较小,或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补气活血通痹。颤抖、抽搐常责之阴虚血少,筋脉失养,肝风内动,取吴鞠通的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加减治疗,临床有较好疗效。
典型医案
患者某,男,35岁。初诊时刻:1994年9月30日。诉走路不稳伴语言不利半年。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,伴见语謇,症状逐渐加重。在外院查头MRI示橄榄-脑桥-小脑萎缩,给予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。近1个月来走路日益困难,已经无法行走,语言謇涩难懂,且小便频数,夜尿益甚。刻诊:走路困难,自己勉强能站立,缓慢挪动2~3步,且摇晃不稳,下肢微肿,语言謇涩,小便急,夜尿多,时有失禁,舌质淡红,边有瘀点,苔薄白,中有黄腻苔,脉细。
诊断:(肾亏血少,气虚痰瘀,虚风内动型)喑痱证(西医称为橄榄-脑桥-小脑萎缩)。
治则:补肾益气,养血活血,化痰息风。
方药:生黄芪30g,怀牛膝10g,川芎3g,磁石(先煎)25g,僵蚕6g,炙远志6g,茯苓18g,全蝎3g,石菖蒲12g,红花9g,桃仁9g,当归18g,肉苁蓉12g,炒枳实9g,天麻3g。10剂。
1994年10月11日二诊:上方服10剂,药后下肢力量增加,药前走2~3步,药后能走20~30步,脚肿消,走路轻,尿频减。上方取效,加丹参12g,继进30剂。
以后连续治疗4个月,症状继续好转,能连续行走50米,在室内慢走较以前稳,能自行上厕所,脚不肿,语言较前清晰,小便急改善,每夜小便从5~6次减为2~3次。
按 橄榄-脑桥-小脑萎缩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其中一个,以慢性共济失调为特征,目前临床无有效的治疗办法。中医病名为喑痱,以语言不利,走路不稳为特征。肝肾主下焦,筋骨痿弱则不能行走。《素问·脉解》曰:“太阳所谓……入中为瘖者,阳盛已衰,故为瘖也。内夺而厥,则为瘖俳,此肾虚也。少阴不至者,厥也。”说明本病肾虚是本。水亏于下,则风摇于上,因此走路不稳。肾开窍于二阴,主膀胱之气化开阖,肾虚则膀胱气化失司,故小便急,夜尿频。当然,肢体痿废、语言不利也和气血不足有关,气血不足,肢体和舌体皆为之不用。气虚血行无力则生瘀,气虚津液运行无力则停聚成痰、水饮,舌边瘀点、舌苔中黄,为有痰、有瘀;下肢肿有水饮内停。治疗宜补肾益气、养血活血、化痰息风。用大量生黄芪补气,补而能升;川芎辛温,乃血中气药,走窜力强,上行下达,无处差点,配黄芪补气活血,上达至脑,配当归补气养血活血,使脑中气血得养得行;怀牛膝补益肝肾,活血化瘀;磁石补肾益精,两药既能补肾以治本,又可因其下行特性,防止生黄芪、川芎升举过度,助火生风;肉苁蓉补肾润肠;石菖蒲、炙远志、茯苓,化痰开窍、宁心安神;僵蚕、天麻、全蝎虫类药,善入络,入络剔邪,化痰息风;炒枳实行气,化痰消痞,有助活血消痰。诸药合用,药证对应,补泻兼顾,服10剂即见效,以后适当调整服药4个月,症状不断改善,能在室内慢走,二便自理。
综上可见,王绵之主张脑心同主神明学说,脑病有易虚易实、易寒易热的特征,虚以脾肾虚、气血虚为主;实以痰瘀湿为患。治疗病证兼顾,补脾肾,益气血,化痰瘀,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,其余症状均减轻。
何故“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”的学说依据是心主神志
中医的思考主要是象形,脑属于骨髓的范畴,因而属肾。另外:头为诸阳之会。各个器官对脑的影响很大,而不是大脑影响各个器官,或者说是互相影响,然而决定影响的是各种器官而不是脑,因此中医不会很重视脑。 单独谈到大脑或者脑病的地方很少。 然而中医特别重视心,认为心是君主之官,主不明则十二官危。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啊,除了心脏,任何器官都也许得癌肿,可以领会为:心脏在身体当中有优先的营养获取权力和最优先的免疫修复权力。真正心脏得病的时候,就是这个人油尽灯枯之日。
按一按身上这些「 ”养神穴”,养心安神、健脑益智,每天睡更香
心在五脏六腑中占首要的地位;是人体生活活动主题的中心,位于胸中,有心包裹护于外.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:主神志,主血脉,主汗,开窍于舌,其华在面. 神志的含义是指灵魂情形,觉悟思考活动主题,等于于顶级神经活动主题.从现代医学生理学见解来看,人的灵魂思考活动主题是大脑所主,这是毫无疑义的.那么何故中医学里却把脑的影响归属于心呢?这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关系.古人对这些虽缺乏详尽的认识,但也有不少的论述.如《内经》有“精明之府”的记载,李时珍认为脑是元神之府,王清任特别强调人的灵机记性,不在心而在脑等.中医认为心主神志(即心主管神志)是将脑的功能隶属于心,这是由于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缘故,它认为脑的功能必须依赖心血濡养,才能发挥其功用,也就是说,精血为神志活动主题的物质基础,血是心所主,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和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. 因此,心的气血充盈,则神志清晰,思索敏捷,灵魂充沛,心脏一旦发生病变,往往会出现心悸、惊惕、失眠或烦乱,谵语、神志昏迷或善悲、喜怒不休等证状.如心阳不足,证见心悸、惊恐;心阴不足则失眠、健忘;心阳偏亢则哭笑不休或发狂;邪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,则证见神昏谵妄,舌强不语等证. 另外,从临床用药看,清心泻火的药,如牛黄、犀角等也都有镇静的影响,因此,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志. 资料来源:《中医基础学说问答》
中医认为「 ”心主神明”、「 ”脑为元神之府”,因此很多常见的和心脑密切相关的疾病,比如中风、冠心病、失眠、胸闷,甚至抑郁、焦虑等情志病,都要用「 ”神穴”来治。 这些神穴大部分都在头部、心脏附近及背部,和心和脑密切相关。 1,神门穴 手屈起来时靠近小指那侧有一条凸起的筋,它和腕横纹的交叉点就是神门穴。 神门穴,顾名思义,是安定心神的门户。它位于手少阴心经,和心有着密切的联系,是心经经气出入的门户,也是维持心功能正常运行的要穴。 常按神门穴有益心气、安神的影响。睡前用拇指指甲掐按神门穴,左右手各按36次即可,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。 2,神道穴 神道穴位于第5胸椎平齐的水平线上,很多失眠、胸闷的患者在神道穴这个地方,都会有明显的压痛点。大家可以通过揉按、艾灸的方式来保养它。 3,头三神 头三神由神庭穴、本神穴和四神聪组成。神庭穴位于发际线中间上缘0.5寸的位置,本神穴位于神庭穴左右旁开三寸。 四神聪分为4个神聪穴,分别位于百会穴前、后、左、右各1寸处。布有枕大神经,耳颈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,可以改善脑供血。有记忆力下降、眩晕、中风后遗症、偏瘫等症的人群都可以常按四神聪来调理。 中医认为,脑为元神之府,主灵性记忆,长时刻的脑力活动主题,或者思虑过度均会耗损脑神,影响人的记忆力及反应能力。 和脑相关的情志病、脑血管疾病等都可以适当 *** 这些穴位,有醒脑启窍、疏肝利胆的影响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五指梳头,或者手掌半握,用指尖轻叩这些穴位。 今天小结 很多心脑疾病的发作都和情志和心神有关,大家平时可以多多注意这方面的调理,通过按揉「 ”神穴”来养心、安神、健脑。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全部,如有侵犯无论兄弟们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大家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